秦人为什么尚黑?真正的原因可能找到了,跟水德无关

2025-09-05 20:15:55

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崇拜,往往源自于对无法理解的异己力量的敬畏。这种敬畏常常转化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。当我们看见某个数字,或某个现象不断与好运挂钩,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它背后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。于是,我们将它视作幸运符号,深信它与某种超凡的力量有关。

那么,秦人为何崇尚黑色,是否也能用这样的心理来解释呢?

《史记》记载了两件与黑色和秦人起源相关的重要事件。首先是秦人先祖大业的母亲女脩的故事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女脩吞食了玄鸟的卵后,怀孕生下了大业。而这只玄鸟,正是黑色的鸟。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写道:“秦之先,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。女脩织,玄鸟陨卵,女脩吞之,生子大业。”

另一则记载提到,大业的儿子大费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,得到了舜帝的赏赐,舜帝送给他一条黑色飘带,并预言他的后代将大有作为。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还记载道:“帝舜曰:‘咨尔费,赞禹功,其赐尔皂游。尔后嗣将大出。’”

在上古时期,人们的认知体系尚不完整,部族首领和巫师常常被视作与神灵沟通的使者。因此,舜帝的话语,很可能被当做神的启示来理解。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关于秦国的记载,基本来自秦国的本国史书《秦记》,可以说,秦人自己也认同这一起源的说法。对于秦人来说,玄鸟与黑色飘带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,它们代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崇拜,源自对上古神祇的敬畏。

事实上,先秦时期各国普遍崇尚黑色。这个现象可以从“三礼”的记载中找到证据。所谓“三礼”是指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,其中都有对黑色的崇拜和规定。

《周礼·春官宗伯·司服》郑玄注解指出,“凡冠服皆玄衣臔裳”,即所有的冠服都应为黑色。所谓“玄”,指的是带有红色的黑色,经过多次染色形成的深色,象征着尊贵和神圣。

此外,《周礼》和《仪礼》中也提到,黑色在许多重大典礼上作为主色调出现。比如,《周礼·天官冢宰·司裘》记载,祭天的服饰采用的是黑色的羊皮大裘,这代表着对天神的崇敬。

《仪礼·士冠礼》也提到,士人应穿着黑色的冠服和衣物,进行正式的礼仪。

而有趣的是,葬礼作为不吉的事,通常不使用黑色。《论语·乡党》中有记载,丧服应该是白色的,而黑色则属于吉祥的象征。

这就证明了,先秦时期对黑色的尊崇并非秦人独有,而是普遍的礼制现象。秦人只是继承了这一传统。

那么,为什么后来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呢?这就涉及到了王朝的执政合法性问题。

在中国古代,王朝的合法性常常通过某种“天命”来证明。无论是部落时期的“天命”,还是帝国时期的“君权神授”,都在强调君主受命于天,拥有统治的正当性。

秦朝的始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正当性,做了三件事:

第一件事,他制造了祥瑞,创造了异象。始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,提到祖先秦文公抓到过一条黑龙,象征着“天命”的降临。

第二件事,他铸造了“传国玉玺”,并刻上了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字,暗示自己是天命所归。

第三件事,便是借助五行学说解释秦朝的兴起。在五行理论中,秦被认为是“水德”,水克火,因此秦朝能够取代周朝。

然而,这个说法充满了矛盾。按照五行方位,秦属金,而金应该代表白色,且秦人历史上曾祭祀过白帝。为了适应这个理论,始皇帝强行将秦朝归为“水德”,以此证明自己的合法性。

到了汉朝,刘向父子为了调整这一理论,甚至改成了相生的说法,并将秦朝排除在外。五行学说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工具,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附加在这些荒诞的理论之上。

综上所述,秦人崇尚黑色,既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对神灵的敬畏,也可能是先秦传统的延续。至于“水德”之说与此并无太大关系,它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修饰与论证。

——资料参考《“上黑”渊源考》安子毓

而谈到盐,作为最普通的调味品,竟然在古代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